
在今年的北京車展上,一股股“綠色浪潮”撲面而來,參展的新能源車型多達147款。國內外汽車廠商競相“押注”新能源的背后,是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近兩年迅猛增長的現狀。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走訪多個車企和業界專家了解到,我國新能源汽車步入快速成長期,一大批社會資本和互聯網企業將新能源汽車視作下一個“風口”,紛紛加碼投入或跨界布局。有分析人士指出,若新能源汽車能夠穩步替代傳統能耗汽車,則整個產業的市場規模或突破萬億。但調查中也發現,我國新能源汽車領域偏重政策拉動、市場驅動偏弱,核心技術方面仍缺少重大突破,產銷激增背后有隱憂,亟待調適政策、完善環境,盡快走上“市場驅動+政策引導”的“雙輪”驅動路徑。
行業步入快速成長期
“總體上看,可謂形勢喜人、成績可嘉。”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說,目前整個產業進入成長期,有幾大重要推動因素,首先是國家把汽車新能源化、電動化作為一個戰略推動,出臺了系列激勵作用很強的政策,其次是在環保倒逼下政府和社會對新能源車的認同度在提升,另外,各類資本對投資新能源車的熱情很高。
得益于政策、資本、技術等各項供給側要素有力支撐,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技術水平等不斷取得新突破,已躋身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并有望成為引領全球的一大新供給領域。
2015年,全球電動汽車銷售接近55萬輛,其中中國占比38%;全球產量超過1萬輛的10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中,中國占4家;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突破34萬輛,同比增長3倍以上,其中純電動汽車增長4倍多。據中汽協統計,今年一季度,全國新能源汽車生產62663輛,銷售58125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1倍和1倍。
在一批龍頭企業創新牽引和國家科技專項助推下,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水平也不斷提升。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2016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透露,目前我國純電動乘用車最高車速超過140公里/小時,續駛里程超過200公里,百公里加速性能、能耗水平等關鍵指標大幅進步,整體上看,基本跟上國際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步伐。
比亞迪汽車公司去年國內外銷售新能源汽車6.2萬輛,位居全球首位。公司商用車事業部總經理王杰介紹,比亞迪已經成熟掌握電池、電機、電控三大核心技術,鐵電池組的續航里程最高達400公里,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北汽新能源公司去年接連推出多款自主純電動汽車,銷量突破2萬輛。公司總經理鄭剛說,通過全部可量化技術指標對比,北汽新型純電動車已經超越在華合資品牌同類車型。
與此同時,一大批社會資本和互聯網企業將新能源汽車視作下一個“風口”,紛紛加碼投入或跨界布局。樂視公司去年底宣布與阿斯頓馬丁公司達成合作,攜手打造新型互聯網電動汽車,今年4月即發布了LeSEE無人駕駛電動概念車;騰訊公司與富士康等共同投資打造“互聯網+智能電動汽車”;阿里巴巴則與上汽等攜手打造“互聯網+新能源”汽車項目;由易車網創始人創建的蔚來汽車,日前也與江淮汽車達成電動汽車戰略合作。
投資洶涌的同時,新能源汽車消費也日漸活躍。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一方面對新能源汽車購買給予高額補貼,為其上牌、上路開“綠燈”,另一方面加快建設充電設施,帶動新能源汽車消費快速攀升。截至去年底,北京市推廣純電動汽車3.58萬輛,2016年示范應用新能源指標6萬個,首期個人新能源汽車指標申請就接近1.4萬個。上海去年新能源汽車推廣量達4.4萬輛,其中半數以上是私人購買的乘用車。深圳市以完善充電網絡為先導,累計推廣超過3.8萬輛。杭州、重慶等地則積極探索電動車分時租賃、電池租賃快換等新型商業模式助推應用。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國注冊登記的純電動汽車已達33.2萬輛,混合動力汽車達25.1萬輛。
“無論從技術、市場消費熱度還是產業升級大勢來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都顯現出引領全球新供給的可能性。”比亞迪商用車事業部總經理王杰、上海國際汽車城公司董事長榮文偉等認為,與傳統汽車相比,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與發達國家差距并不大,一些領域還稍顯優勢,更關鍵的是,我國80%的傳統汽車市場由國外品牌主導,向新能源轉型所面對的既得利益阻礙和包袱,比發達國家小的多,再加上高度活躍的供給主體和龐大的潛在市場,完全有條件也有必要實現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