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三月,秦淮河畔,南京院子里卻已文風蔚然,春意綻放。
“我曾經撿過南京的一片梧桐葉,帶去法國,把法國香榭麗舍大街上的梧桐葉子帶到臺灣,陽明山下的梧桐葉子我帶回了美齡宮下。”
應泰禾南京院子“山河賦”雅集之邀,攜《龍奇山風光》、《觀滄!返日滟F畫作,其作品曾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的文化泰斗、中國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丁一正在向到場嘉賓訴說衷腸。
與丁一一起如約而至的,還有于右任的《民治學校園紀事詩》、張學良的《秋詞》、“長安畫派”開創者石魯的《延安頌》、師從張大千、現代著名國畫家何海霞的《峨眉山頂秀》等價值高達數億的書畫藏品。
01
一次“泰象萬禾”的“知己會”
“我們一直探索在南京院子里,重建親密和諧的社區文化,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曾經那種鄰里之間的美好關系在這個地方進行恢復。”
在泰禾南京營銷負責人看來,這場名為“山河賦”雅集活動更像是一場久違的“知己見面會”,更重要的是,這種“知己感”不只是存在于業主與業主之間,同樣也存在于業主與泰禾之間。
最早提出“社區”概念的德國社會學家斐迪·滕尼斯在其《社區與社會》一書中認為,社區就是在一定地域內發生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員歸屬感的人群所組成的相對獨立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其核心特征就是居住人群具備相同價值取向、人口同質性較強。
院子外,抬頭是南唐李煜吟誦過的春花秋月,低頭是《儒林外史》里夫子廟科舉場的白墻黑瓦,身邊是朱自清游過的秦淮河,登上城樓可以看到李白筆下的鳳凰臺,穿過小巷就是劉禹錫嘆過的烏衣巷。
院子里,是與著名編劇周梅森、書畫家羅國瑋、著名曲家、金陵甘家京昆藝術傳承人汪小丹等一眾高知比鄰的不期而遇。
不難想象,那個讓丁一最終果斷買下南京院子的最重要原因,可能正是他在這里,找到了滕尼斯所說默契于心、志同道合的共同體式理想社區的最高形態,而且,這里也幾乎是唯一選擇。
時間回到“山河賦”雅集的最后,與知己嘉賓相談甚歡的70歲丁一難掩激動,突然令弟子展開筆墨,迅速題下了“泰象萬禾”四個字。
或許,這正是他對于“知己感”的最高表達。
02
南京院子里的“重修家史計劃”
“我的先祖于右任先生,曾經在南京當了17年的監察院長,1948年11月去了海峽對岸,1964年在臺灣去世。南京有我先祖的足跡和余韻,有他留下的很多墨寶,有他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如今,退任后的丁一舉家搬遷至南京,他說想找一個地方,把先祖留下來的文物放回去,讓它們成為南京人民永久的財富,讓后代子孫有機會瞻仰前人的墨寶、理解前人的藝術、傳承前人的文化,“我只是一個文物保管員,回到南京,是這些字畫的宿命。”
而正是這位“文物保管員”的這些樸素情懷,開始讓泰禾南京院子的團隊有了更多更長期的思考。
“這些文物里,其實都是業主慷慨分享出的珍貴家史故事,如果能幫助他們重修家史,從家庭來看,或許可以幫助他們開啟一段幾代人之間的共同記憶的機會,也是一個彌合代際關系的過程,從社區營造來看,或許建立起業主們的分享,尋求共同的認同,增進彼此之間的親密感,這又是一個改變‘最熟悉的陌生人’社會突破口的過程。”
泰禾南京營銷負責人介紹,近期團隊已在著手系統梳理業主的家史情況,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開啟這樣一段尋家史、傳家風的特別計劃是非常有意義的。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正如當下官方一直倡導的,家史家風中既有傳統文化的延續傳承,也有現代生活的生成聚合。”
對于知己的念念不忘,泰禾正在有所回響。
03
南京士紳的精神“新故鄉”
曾經的家史里,是“丁一們”的精神原鄉,而未來的南京院子,“丁一們”的“新故鄉”已在生根發芽。
人文主義地理學家段義孚在《戀地情結(Topophilia)》中寫過這樣一句話:“人作為一個個體,他認識世界,就是從調動各個感官去感知環境開始的。通過調動所有感官,人們才形成了空間(space)與地方(place)的概念。”
丁一也并不避諱這樣的情結表達,在他看來,秦淮河流的不是水,而是一條千古的文脈。十里秦淮的風光如果能形成一條整線,一能增加南京歷史文化的厚度,二能增加秦淮河歷史文化的長度,三能帶動現代秦淮商業經濟信息的廣度。
“(泰禾商墅)坐落在秦淮河畔,緊鄰街道,泰禾院子營造的環境氛圍有文化、有韻致、有情趣。既是門市房又靠近秦淮河的邊上,歷史感召力融化于現代的氣息之中,那在商業發展的潛力上是有前景的。”
城市理論界有一則著名的“ABC”士紳化理論:即藝術畫廊(art galleries)、精品店(boutiques)和咖啡館(cafes),這些帶有美學品位的藝術空間,往往會改造社區的人口、消費與文化結構,成為實現城市區域再生的重要模式。
泰禾南京營銷負責人也坦言,項目希望能深度擁抱城市,在有限的空間內,盡可能地裝進本土特色內容,打造出一個現象級的城市文化和商業公共空間。
于是,在南京院子,“丁一們”正陸續回到精神原鄉,也在發現“新故鄉”。
注:丁一,原名于龍,曾用名一丁,原籍山東,生于1952年2月21日,漢族。是近現代知名人士于右任先生族孫、已故佛學大師趙樸初的嫡傳弟子、國學大家南懷瑾先生的得意門生。丁一先生是著名書法家、畫家,著有《丁一書法集》、《丁一畫集》等專著,其作品被國內外名流所鐘愛,被廣泛收藏。本次“山河賦”雅集活動,在“千乘雅軒一一丁一書畫院”院長朱永春先生的大力支持下進行,作品由書畫院所贊助展出,特此感謝。